
近年來,東莞堅持保護優先,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高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成“森林圍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美麗東莞。自然公園是生態文明的載體,自然教育則是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徑。我校聯合東莞市林學會開展《認識森林這座富礦——“森林密語”青少年自然生態教育系列活動》,旨在培養和挖掘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科學家潛質,發揮青少年學習科學的自主性和主導性,增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引導學生開展森林相關科學研究,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青少年自然生態科普講座

11月23日下午,“森林密語”第二期講座邀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曹洪麟研究員為大家帶來《野生植物的保護》主題科普講座。本次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初一師生代表在階梯教室主會場參加活動,其余師生在教室觀看課程直播。

-植物的概念、分類及命名-

曹洪麟研究員為同學們嚴謹介紹了植物的概念、分類及命名。生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學們認識到用于植物分類的指標有很多,如葉的形態、花的形態、果的形態。但是,植物分類更重要的依據是它們的生殖器官的形態特征。談及植物的命名法,曹洪麟研究員從現代生物學奠基人林奈說起,并以“荔枝”為例,引導同學們理解“雙名法”。
-植物的作用、概況及面臨的威脅-

植物是生產者,是一切生命的基礎。從低等到高等,植物們除了自身生活以外,還為所有的動物們提供了最基礎的食物來源。人類的衣、食、住、行也都離不開植物。而過度利用和盲目利用使得很多植物成為瀕危植物。
曹洪麟研究員帶領同學們直面野生植物目前面臨的問題,發出呼吁:我們一定要珍惜地球、珍惜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也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植物的保護-

保護野生植物應該怎么做?做什么?這是同學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曹洪麟研究員告訴同學們,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不光有理念,更有行動。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省有1361處自然保護地。廣東還有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1956年),有最早建立的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1956年)。
而作為個人,我們可以了解野生植物的價值;認識瀕危野生植物及其保護意義,避免“植物盲”;從自身做起,善待野生植物,保護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與野生植物和諧相處;積極參與保護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行動。

講座的最后,曹洪麟研究員勉勵中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自然教育活動,認識自然、愛護自然、尊重自然,不盲從,講科學。認真觀察自然,我們就會發現大自然是很奇妙的,也是很美的。愛護自然,保護野生植物,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專家介紹
曹洪麟研究員,長期從事植被生態學、群落生態學、保育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研究。對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被類型及其群落特征有較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擅長于植物分類。具有長期從事野外調查研究工作的經驗。發表論文15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主編副主編了5部專著,并參加10多部專著的編寫工作。獲省部級獎項4次,市級獎項5次。